在东莞虎门卢屋村一个楼盘的大堂里,一位身着灰色工装的清洁女工正小心翼翼地擦拭着展示台上的青花瓷瓶。“既要与物品接触,又要与物品不发生碰触”,她形容这种微妙平衡是“保洁的最高境界”。这位看似普通的劳动者,正是近年来在文坛引起关注的素人写作者王瑛。
王瑛在阅读。 受访者供图
王瑛是四川内江人,在汶川地震后来到东莞打工,当过学前教育老师。2024年2月,退休后的她以清洁女工的身份深入生活,创作了5万字的纪实散文《清洁女工笔记》,于今年初在文学期刊《作品》上发表。文学界称赞王瑛写活了“小人物”,让大家对她笔下的保洁员生出格外的敬意。据悉,花城出版社计划在年内出版王瑛的书籍《擦亮高楼——清洁女工笔记》。
用身边故事描绘劳动
2008年,在汶川地震后的余波中,王瑛带着仅有的400元钱,从四川内江坐火车来到东莞虎门。初到这座陌生的沿海城市锦盈多,语言不通、生活习惯迥异,但她很快在学前教育领域找到了立足之地。通过参加各种培训并考取教师资格证,她在这座城市扎下了根。
2024年从幼儿教师岗位退休后,王瑛作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成为一名清洁工。2月28日,是她从事保洁工作第一天。上午8点,大厅钢琴曲响起来,她由保洁领班带领,手拿两条毛巾,一条干的,一条湿的,还有一瓶擦玻璃的酒精放在衣服包里,和她一起工作的是一群平均年龄60岁的女工。王瑛表示,清洁女工的工作让她有了新的触动,她也因此踏入一个全新的领域,用手中的笔去感受、记录身边的每一个人。
《清洁女工笔记》细腻描绘了劳动者群体的工作状态:勤快的广西大哥追着树叶跑,在它们没有落到地面上,就捡到垃圾袋里面;“小矮人”琼举手把高过一个头的垃圾车拉倒,垃圾车就跟她一起出门了,门槛很高过不去的,她一个劲往前走,“砰”一声,垃圾桶过了门槛;油漆滴落的地面,需要王瑛跪伏其上,用钢丝球等工具反复擦拭;台风肆虐时,疏通水道成为她不得不面对的艰难任务;被油污浸染的巨石,一个油点就算擦拭百遍也难以消除,即便手被草酸腐蚀也不能停下……
“我真实看到了她们的难处,也体验到劳动带来的活力,我用文字记录她们,是想帮她们找到生活的更多出路。”王瑛说。
用文字捍卫劳动尊严
王瑛的文字特别关注“劳动者尊严”这一主题。她记录了年后发红包时保洁员们被要求躲藏起来、不能见老板的屈辱经历:“经理说,你们是保洁工,你们赶快上三楼藏起来……”她写道:“这样藏起来,不是作为一个物品暂时不露面,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品级、人格、等级,不够格见老总。”她强烈地表达自己对服务业底层劳动者常遭遇人格矮化的不满。但王瑛没有停留在抱怨,而是通过记录组长的故事展现了劳动者的自尊自爱:组长洗199样板房是跪在地毯上的,用毛巾打湿水蘸上洗衣粉,再用刷子一刷子一刷子硬是把脏东西拽出来;“小矮人”琼清洗马桶像刷锅一样认真……
王瑛也揭示了简单劳动中蕴含的智慧与美学。她详细描述了清洁工作的技巧:“组长看见了,呵斥我不能用一根指头或两根指头去擦,这样会得腱鞘炎。她立刻示范给我看,用手一把抓,五根指头同时用力,用力要均匀,才不会伤到其中的一根指头。”这些细节打破了人们对清洁工“无需技术”的刻板印象。
“她的文字质朴自然,既有对保洁生活的如实记录,又有从低处的生活中生出的对星空的渴望,正是这对星空的渴望,让我们对她笔下的保洁员生出了格外的敬意。她写的是‘小人物’,更是灵魂丰满的大写的人。”《作品》杂志对王瑛的《清洁女工笔记》给予了高度肯定锦盈多,在推荐语上写道:她的文字有着毛茸茸的生活质感,正是这质感,使得文中偶尔对星空的仰望显得格外真切动人。
王瑛希望通过作品传递的,不仅是对底层劳动者的关注,更是对劳动者表达尊重的呼吁。她在上班的酒店,见过清洁女工连续几个小时吸地毯;招待100桌的饭食时,大堂经理如同上战场。“如果不去做那个螺丝钉,就不知道别人是如何生成螺丝钉的。”王瑛说,劳动是伟大的,每个人都要尊重别人的劳动。
王瑛的劳动故事始终未曾停歇。对于未来的创作思路和计划,她透露,记录酒店餐饮服务生的纪实散文已经完稿。在东莞市文联的组织下,她将到北京参加为期两周的鲁迅文学院东莞作家研修班。
从四川到广东,从幼师到清洁工,王瑛的人生轨迹诠释了劳动与创作如何相互滋养,共同构筑一个普通人的精神高地。
【我的劳动观】
作为清洁工,我擦亮的是高楼;作为写作者,我想擦亮那些被忽视的人生。
——王瑛
来源:南方工报
全媒体记者:王艳
驰盈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